泰州学院“一训三风”释义

发布者:李宁发布时间:2017-03-23浏览次数:2952

  高等学校的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上,它所具有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有力地推动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

“一训三风”作为一所高校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必须突出对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授业、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它既要继承文化传统,又要符合本校实际,既要内涵丰富深刻,又要行文简洁易记。“一训三风”不仅与高校办学理念血脉相通,而且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思想意义。

目前,我们提出的泰州学院“一训三风”是经过全校上下反复酝酿,相关专家多次研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后拟定的。每个条目均用两句八字,四条共三十二字,总体上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框架内,即以北宋胡瑗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同时突出各条目的个性特点和要求,且文字工整,音韵协调。这样,既便于学校教育宣传,也便于广大师生传诵识记,更具有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内在特点。

校训:敦尚行实  明体达用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学校文化精神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时刻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铭记在心。

“敦尚行实,明体达用”作为泰州学院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概括和总结,出自我国宋代泰州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胡瑗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敦尚,推崇、崇尚之意。行实,作为朴厚、朴实,更含求实、务实、诚实之意。唐代韩愈的《举荐张籍状》表扬著名诗人张籍“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文中的“行实”即为此意。“敦尚行实”出自宋神宗《御题胡安定先生》赞语“敦尚本实,还隆古之淳风”和蔡襄的《太常博士致胡君墓志》“敦尚行实,后为太学,四方归之”。用以称颂胡瑗先生在北宋初年追求浮华奢靡的社会氛围中,兴办安定书院,崇尚并实践朴实、务实的办学理念,所以,也有求真务实之意。

北宋初年,教化不兴,风俗偷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士,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视教化的浮躁风气,这与我国现实生活中的世风浮躁、追求浮华是有相通之处的。泰州学院继承胡瑗先生敦尚行实的办学理念,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敦尚行实既表现了学校管理者坚定执着图发展、树标立范办名校的精神气概,又表达了全校师生脚踏实地求真学、淡定心志育真才的精神追求。敦尚行实,不仅是胡瑗先生“立学教人”办学主张的具体表现,更是激励我们负重拼搏、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说,“敦尚行实”很好地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

“明体达用”是胡瑗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胡瑗的高足刘彝在回答宋神宗关于胡瑗与王安石谁更优秀时剀切而言:“臣师当明道、宝元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其在外,明体达用之学,教于四方之民者,殆数十辈”。他用“明体达用”概括老师教育思想中的育人观,至为准确。

“明”是理解和掌握之意。古代所谓“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其中的“体”是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即今而言,应赋予其新的内涵。所谓“明体”,含义有三层:一是明本,即明白做人的基本道德和准则,要不断增进品德修养,提升道德品行,此乃做人的根本;二是明德,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各种创新理论;三是明道,要懂得世间万物的根本道理,教师需教有所长,学生需学有所用。所谓“达用”,刘彝说“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望极者,其用也。”于今而言,“达用”则要求泰州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职能和根本追求,在明体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运用所学技术和技能解决国计民生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明体达用”亦有注重实践、知行合一之意。

可以说“明体达用”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以“敦尚行实,明体达用”作为泰州学院的校训,既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很好地弘扬和践行泰州先贤胡瑗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它很好地表达了把泰州学院建设成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思想,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更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大学校训中做到了别具一格,特色鲜明。

校风:惟精惟诚  知行合一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追求、人生志向、目标愿望、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广大师生共同表征的精神状态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惟精惟诚”,出自《庄子渔父》,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韩非子说林上》也说:“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惟”是“独、只有”、“为、是”之意。中国有句俗语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惟精惟诚”,表现了泰州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为建设合格本科高校,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勇气和决心。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意即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只是讲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与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

所以,“惟精惟诚,知行合一”就是要求泰州学院广大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笃行诚信,言行一致;既要精诚团结,不断进取,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教风:尚实尚严  以身先之

教风是教师风范的简称。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种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诸多方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尚实尚严”出自王阳明语“敦本尚实,返朴还淳”。其意是泰州学院广大教师要廊清浮词虚语,探求本意;抑制虚意浮躁之风,注重实行。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要做到进德修业、敦本尚实、勇挑重担、敢于攻坚。既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又要严而有度,坚持标准。

所谓以身先之,《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宋史·胡瑗传》中说:“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胡瑗以沉潜笃实的学风和以身作则的行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所以,教师若要言出必行,令行禁止,必须品德高尚、学识丰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学活动中,要学养丰厚、教法先进、因材施教;在科研活动中,要沉潜务实、刻苦攻关、敢于探索,这样才能做到立德树人。同时,“以身先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恪尽职守、忠于事业的敬业精神。

不仅如此,“尚实尚严,以身先之”的教风,还充分彰显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英才的使命担当。这就要求我们泰州学院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适应时代要求,牢记使命担当,大胆实践探索,加强业务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追求真理,用尚严尚实的臂膀,用以身先之的态度,在21世纪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开拓新的境界,书写新的华章。

学风:且学且思  笃志敏行

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且学且思,笃志敏行”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及《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且学且思”,就是要沉下心来,发奋学习;就是要善于思考,注重总结。学习是前提,思考是关键,是总结,是深入,是完善。因此,“且学且思”全面体现了“业精于勤”和“学思结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笃志”是为学的最终阶段。宋·朱熹:“为学须先立志。”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笃志”,表明了一种态度,即坚守自己的高远志向,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恒心去执着追求。“敏行”意出朱熹的《答王近思书》“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要重实践,做实事,出实效。

“且学且思,笃志敏行”就是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促进自我的不断进步,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既体现了学与思、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泰州学院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奋斗目标。